近日,“全班都用AI做作业,教授爆发了”这一话题在网上引发热议。一段“教授课堂发飙”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,视频中教授愤怒地摔掉作业本,质问全班学生:“你们这是在糊弄谁?”原来,他布置的课后作业,学生们竟集体用AI完成。
教授批改作业时怒气飙升,全班交上来的作业从论点到案例,甚至连结尾的感叹号都像是复制粘贴。这些作业看似逻辑严谨、用词专业,可当教授随机提问,学生们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,连作业里提到的理论都解释不清。有人甚至直接用翻译软件把AI生成的英文作业转成中文,闹出“莎士比亚研究量子力学”的荒诞笑话。
学生们对此也有自己的想法。部分学生表示,有些课程作业机械重复,比如手写五千字文献综述,AI十分钟就能搞定,用AI完成这类作业是为了“时间管理”。从教育体系角度来看,目前没有明确条文禁止AI辅助学习,很多作业模式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样子,像名词解释、理论复述等,这些恰恰是AI最擅长的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AI的过度依赖。
此事件并非个例。4月17日,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就给用AI答题的学生作业打了0分,并上报学校教务。苗教授教授的全校公选课“《红楼梦》悦读”中,有学生用AI回答主观题,苗教授将同样问题输入DeepSeek验证,发现回答高度一致,于是判定学生作业由AI生成。
这一现象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。有的网友调侃,有的网友指出用AI做作业会让人丧失动脑能力,还有人担忧滥用AI会让人脑袋废掉,但也有人觉得这能筛选掉不愿意思考的人。
心理学教授李敏指出,当学生习惯用AI完成思考,会产生“知识幻觉”,以为自己懂了,实际只是见过。某科技公司HR也分享过面试者简历光鲜,但现场解决简单编程问题时,竟下意识摸手机想求助AI的案例,这种“即时检索依赖症”在年轻群体中逐渐扩散。
AI引发的教育冲突实质是技术革命对传统认知体系的冲击。教育需重新定义“学习”的本质,从知识记忆转向问题解决,从标准化考核转向创新能力培养。AI本身有很强的逻辑性,用于生活、学习等领域本没有问题,但学生不能一味地依赖人工智能,而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。教授的愤怒,实则是对教育底线的捍卫。教育的真谛,应是培养学生提出新问题的能力,以及质疑和独立思考的精神。
导出文章图片原创文章,作者:suxiaosu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osheji.top/1291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