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深圳一位家长在人民网“领导留言板”上建议,将小学放学时间统一延至18:30,此提议迅速引发社会热议。
这位家长指出,当前全国多数小学放学时间集中在下午3:30至4:30之间,即便深圳有课后延时服务,最晚也仅到下午5点,而多数企业下班时间为6点左右,家长接送孩子存在“时间差”。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,如果无法依靠老人或托管班,只能“翘班接娃”,甚至有女性被迫离职。
对于这一建议,社会上形成了支持与反对两种鲜明的观点。支持者认为,延长放学时间能有效缓解家长压力,还可降低托管费用。同时,孩子能在校完成作业,得到老师的辅导,学习效率也会提升。比如济南礼轩小学推出“5 + 3”多彩课程,既辅导作业又开设兴趣班,受到家长好评。
然而,反对声同样强烈。教师群体担忧工作负荷过重,有教师表示“早7点到晚6点连轴转,身心俱疲”。部分家长则焦虑孩子在校时间过长,会影响亲子互动和身心发展。他们觉得孩子在校超10小时,回家只剩吃饭睡觉的时间。
4月7日,宝安区官方回应称,课后服务时间原则上为正常上课日的下午放学后至18:00止,有特殊情况需要延时放学的由学校予以妥善安排。
其实,这类讨论的本质是公共服务如何更人性化地回应社会需求。教育部强调,课后服务应“与家长下班时间衔接”,但要实现这一目标,需要政府、学校、家庭协同发力,而不是简单地延长孩子的在校时长。例如,河北沧州通过“延时放学 + 弹性托管”模式,动员7000多名教师参与,既缓解了10余万家庭的难题,又安排了书法、舞蹈等课程丰富学生课余生活。专家也建议,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分担托管压力,或推行教师弹性下班制度。总之,教育政策的核心终究要回归儿童立场,在保障孩子成长权益的同时,也要守护亲子时光的温情。
导出文章图片原创文章,作者:suxiaosu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osheji.top/2412.html